在信息时代,期刊的数量极多。为了降低检索成本,学术界通过科学理论方法,对期刊质量进行分类评价定级,筛选并收录较重要的、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形成新的目录或整合为新的数据库,由于在科学统计与评价中,引文情况是主要的参考数据,所以一般称之为引文索引。
(一)国内常见索引
国内较常见、使用较普遍的权威引文索引是北大核心和CSSCI,许多研究生毕业或者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时,学校或单位都会要求发表至北大核心或CSSCI收录的期刊。
1. 北大核心(俗称“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又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
2. CSSCI(俗称“C刊”)
CSSCI是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又称南大核心,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 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3. 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简称“C扩”)
CSSCI来源扩展版一般指办刊水平和学术价值与真正入选目录期刊还有一些差距但差距不大的刊物,C扩有进入C刊的预期,但C扩是否为核心期刊具体仍由不同单位自己判断。
4. CSCI
CSCI是指《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a Science Citation Index),被誉为“中国的SCI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的基于期刊引用的检索评价工具。其囊括了2000年来我国出版的科技类和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约10000余种,是目前最完备的中文论文引文库。其发布的核心期刊目录分为自然学科版和人文社科版两种。数据来源覆盖4种重要知名索引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5. CSCD
CSCD是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经过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 2023-202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340种,其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317种,中文期刊1023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两部分,其中核心库996种(以备注栏中C为标记);扩展库344种(以备注栏中E为标记)。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二)国外常见索引
一般指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等。
1. 自然学科类
1.1. SCI(另:SCIE、ESCI)
SCI是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创建的引文数据库,主要包含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化学、农学、生物、工程等学科。
SCIE起初是SCI的拓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即网络版。后来由于网络普及,2000年后SCI收录的期刊均改为SCIE。现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只有SCIE,文章被SCI和SCIE收录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被SCI收录,二者没有差别。
ESCI是指《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5年增加的新品种。ESCI主要收录有活力和潜力,且在学术界已经产生“地区”影响力的新刊。其目的在于补充SCIE,SSCI和A&HCI,扩大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收录和评价范围。但是ESCI,期刊只需要满足SCI收录的第一级标准就可以被录入ESCI,被收录三年后如果又被满足了SCI的收录标准,被SCI收录了,那么期刊可在拥有影响因子。ESCI更像是SCI的候选区。与此同时,对于一些被SCI踢出的期刊,也会先降级到ESCI,之后如果依然无法达到ESCI的标准,才会降级为普通刊物。
总结:
SCIE=SCI,但ESCI≠SCI。投稿时需要注意: 被ESCI收录≠被SCI收录。
文献检索时需要注意:ESCI收录的文献会在web of Scienece的库里检索到,因此不是所有web of Science库里的文献都是被SCI收录的。
1.2. EI
EI是指《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1884年由美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创办的综合性检索数据库。内容包括全部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EI不收录纯基础理论方面的论文。EI分为EI源刊-JA(Journal Article)和EI会议-CA(Conference Article)。源刊属于期刊论文,含金量和难度较高。EI会议属于会议论文。
1.3. ISTP
ISTP是指《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2. 人文社科类
2.1. SSCI
SSCI是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主要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学术领域。
2.2. A&HCI
A&HCI是指《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与SCI和SSCI一起共同构成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三大核心数据库。主要包括语言与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与神学、古典研究、历史、考古、艺术、建筑、表演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共计9大学术领域共28个学科。
(三)常见期刊分区
在信息成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索引收录的期刊和文献数量在不断增长,学界业界也开始进一步划分期刊质量,目前已发展出常用的期刊分区。
1.JCR分区(由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分区)
科睿唯安公司每年出版《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基于Web of Science权威的引文数据库,根据Web of Science的254个学科,把所有期刊按各个学科领域分类后,以影响因子为标准,平均分为4等份,即是Q1~Q4区:影响因子前25%(含25%)的期刊为Q1区;影响因子位于25-50%(含50%)为Q2区;影响因子位于50-75%(含75%)为Q3区;影响因子位于75%之后的期刊为Q4区。根据其报告名,被称为JCR分区。
2.中科院分区(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计量中心制定的分区)
中科院分区是将JCR中所有期刊进行分区,2023年期刊分区表包括SCIE、SSCI、A&HCI,以及ESCI中国期刊,共设置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21个大类。分区依据为期刊超越指数(即本刊论文的被引频次高于相同主题和相同文献类型的其他期刊的概率)。每个学科期刊按照期刊超越指数高低分为1、2、3和4四个区,排名前5%的期刊为1区,排名6%~20%的期刊为2区,排名21%~50%的期刊为3区,后50%的期刊为4区
注意:引文索引的收录范围会定期调整,作者投稿论文之前需要明确是否有需要期刊收录于指定引文索引的要求,需要检查要投稿的期刊是否还在这些引文索引收录的范围内。